谢汝练,他既是广东铂立好集团有限公司的掌舵者,以企业家的战略眼光与创新魄力,带领企业深耕行业领域,推动铂立好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树立起行业标杆;同时......
郑和新,号东白山人,1960年生。中共党员,从事书法工作40年,2021年光荣退休。
冯汉江,1954 年生于武汉,祖籍汉川。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监利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美术部主任。创办荆南书画学......
“亚洲花卉主题园”种子广场松塔造型公共艺术作品。
人民美术出版社日前举办“艺术家精神”优秀艺术家作品展暨主题座谈会。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
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壮心高华——谢稚柳、陈佩秋学术艺术大展”正在程十发美术馆举行。展览分为“少时弄笔”“池沼江海”“宣和新裁”“壮心不已”“截玉高华”5个部分......
佛山市侨务局局长顾楠在展览揭幕式上表示,希望出席活动的各位乡亲朋友一起,在此次展览中砥砺赤子侨心、桑梓情怀,积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
清代中期扬州八怪之中,郑燮是最具传奇色彩的画家之一。字克柔,号板桥,尤以板桥盛名于世。他无亲兄弟,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独苗,仅有一堂弟,而且还比他小二十四岁。他在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时中进士,然后以进士选范县令,据说他为人疎放不羁,在任范县令时乃日事诗酒,以至“官事且不能辦,何论家事”。一应米盐琐屑之事,都请一位名叫王體一的人为之,因念其任劳任怨,每当郑燮空暇作画时,必以兰、竹、松、石报答之。范县淳朴的民风,使他在这段日子里,布衣疏食,草帽芒鞋,过得非常舒心而又富于诗情化,因此,即便后来归老江南,每每忆及都刻刻难忘。他被改调潍县时,适逢饥荒,因为民请账而得罪了大吏,被免职还乡,从此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为伍,专事于书画的创作而声誉大振。
在众多传世郑燮的画中,除花卉木石外,其墨竹尤为称著,以至于郑板桥与墨竹往往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义词。以观他的墨竹籍书法之用笔,枝干瘦劲,竹叶飘洒自然,多不乱,少不疎,脱尽时习而独具风貌,达到了“纸外之竹更多于纸中之竹,竹外之风更多于竹内之风,有笔墨处故是画,无笔墨处也是画”的艺术境地。对郑燮而言,在未画竹前胸中无一竹,既画之后则胸中不留一竹。他解衣磅礴,完全忘却了自身的存在,此时笔墨的挥洒已是情感的喷涌,笔之所至如阴阳二气,挺然怒生,抽而为笋为篁,散而为枝,展而为叶,实莫知其然而然。一幅墨竹犹如鬼斧神工般跃然纸上。这就是郑板桥之竹何以能使世人倾倒而争相收藏的缘由,也是中国文人画的精髓所在。
其实郑板桥的竹之所以画得如此传神,正如庖丁解牛一样,得益于他长时期对竹的观察揣摩,唐韩幹画御马云:天厩中十万匹皆吾师也。而今天郑板桥同样也是“予客居天宁寺西杏园……后园竹十万个,皆吾师也”,可见师法自然,应物象形,为竹传神始终是郑板桥的艺术宗旨。
曾见郑板桥一题“吾邑善画竹者,以禹鸿胪为最而渔庄尚友次之,禹竹称于上都,渔庄之名偏于湘楚……”。这里所指的禹鸿胪即为禹之鼎,字上吉,号慎斋,扬州人,因于康熙二十年官鸿胪寺序班而被称为禹鸿胪。他的写真白描,以秀媚古雅推为当代第一,郑板桥对他的竹如此的推崇,大概更因为是他写真的缘故,而尚友,字有朋,号渔庄,江苏兴化人,也是一位写实的花鸟画家。按画家知唏录据湖南通志载“尚友江苏淮阴人,清初寓湖南茶陵,词翰,丹青妙绝一时”为此,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疑其即是渔庄,现从郑燮题中可见确是同一人。大概是偏于一隅之故,传世渔莊的画颇为少见,但他的竹仍为郑燮所赏识,也是非同一般。
郑燮对书法自有独特见解,认为,清初书法尚圆媚是受了赵孟頫、董其昌的影响,而近人争学大唐书,纯皮几骨非欧虞,因而也使书法误入歧途,到了干枯无味的地步。他对书法时派的批判,虽有偏颇之处,但也不无道理,一旦大家争相追摹一家一派的书体时,其弊端必油而生,郑燮是清醒的,为此他在书法上逆势而行,以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如金冬心的漆书那样,创造出个性完全独特的风貌,再与其画匹配,可谓相得益彰。
郑燮是一位典型的文人写意画家,这在诗词里也能体现出他率真的性情,他在艺术上卓越的造诣,使他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他还是谦卑地自称是“麻丫头针线”,这也就是郑燮的可敬之处。
版权所有 © 中世采文化发展集团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建议使用1920X1080分辨率浏览本站
Copyright © 2001-2025 www.dcfs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