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汉江,1954 年生于武汉,祖籍汉川。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监利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美术部主任。创办荆南书画学......
“亚洲花卉主题园”种子广场松塔造型公共艺术作品。
人民美术出版社日前举办“艺术家精神”优秀艺术家作品展暨主题座谈会。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原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
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壮心高华——谢稚柳、陈佩秋学术艺术大展”正在程十发美术馆举行。展览分为“少时弄笔”“池沼江海”“宣和新裁”“壮心不已”“截玉高华”5个部分......
佛山市侨务局局长顾楠在展览揭幕式上表示,希望出席活动的各位乡亲朋友一起,在此次展览中砥砺赤子侨心、桑梓情怀,积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
2022年已临近尾声,本月底杭州拍卖季将正式拉开序幕,浙江佳宝2022秋拍也将于12月29日盛大启幕。本次秋拍在佳宝征集团队的努力之下,寻访全国各地藏家及国营文......
王京盙(1922—1996) 字劲父,号澄翁,又号铁翁,别署守正楼主、宝敦楼丁、力学斋主、慈湖外史。原籍浙江镇海,生于杭州。当代海派书法篆刻家、收藏家。曾任中国......
作为李斯特的重要作品———《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为作者赢得了世界声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财富。这部作品的成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其精神内涵,而其精神内涵又与但丁文学作品存在重要的联系。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在隐喻黑暗的动机和预示光明的D大调与“人性”主题的彼此演绎中阐述出魔性、人性、神性的三种音乐主题,表达出在魔性中挣扎、人性中转化、神性中统一的精神。而这一作品的成功皆得益于作者对文学养分的汲取。
李斯特的作品《旅行岁月·意大利卷》中的每个曲子之前都有一个颇具文学性的标题,透过这些描述细腻的标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音乐同意大利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李斯特一贯认为文学同音乐相互融合,彼此都能对另外一方进行阐释。他所主张的“标题音乐”为我们了解他的创作内涵提供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启示。
《但丁读后感———幻想奏鸣曲》是意大利卷中最大型的一部作品,这个单一的乐章完成于1849年。标题源于雨果的作品《内在的声音》,内容是李斯特本人的《神曲》读后感,由此看出,李斯特对从文学作品中汲取音乐灵感的重视。
《神曲》起初的名字叫《喜剧》,作品中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意大利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是但丁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内心充满愤懑的情况下创作而出的,作品表达了但丁内心强烈的救国救民的愿望,里面充满了作者思想上的双重矛盾,包括狭隘的宗教信仰和开明的政治追求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和封建宗教思想之间的矛盾。
但丁思想上的矛盾直接影响了李斯特的性格和他的创作。他一生中游遍了欧洲,经历丰富,恋情无数,而且他非常热心。他既接受上帝的召唤,又要抵御魔鬼的引诱,时刻处在魔性和神性的矛盾之中。李斯特就是这样一个多重矛盾的集合体,这种矛盾性已经深深地植入了他的灵魂和血液当中,并通过他的音乐得到了集中的阐释。
从地狱进入天国,必须要在炼狱中进行艰苦的磨炼,炼狱是地狱通向天国的中间环节,能够实现地狱和天国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在事实上是《神曲》作为一部喜剧的现实意义,自然也成为了李斯特的作品《但丁奏鸣曲》的表现意义,这样但丁和李斯特便有了一个共同的永恒主题———“魔—人—神”。
一、地狱主题———“魔”
《神曲》中引人入胜的《地狱》篇,它描写了在痛苦和黑暗中挣扎同时又不断受到尘世间的感情所诱惑的灵魂。
罪恶的灵魂和魔鬼成群结队,其中有神话人物,景象奇形怪状、惨不忍睹,令人惊悚战栗,通过对地狱可怕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人生在世的凄惨。与此相对应,《但丁奏鸣曲》中的地狱主题,是全曲的引子部分,李斯特在这部分点明了整部作品的主体方向。
利用简短的乐句对恐怖的气氛大肆渲染,同时里面还有若干个贯穿全篇的核心内容,这些核心内容有自身的表现意义和演变方式,交织成为了全篇的网络结构,从而为乐曲定下了“黑暗”和“不和谐”的主题基调。
但丁在地狱中所描写的场景非常阴森可怖,意在表达对人类罪恶行为的彻底诅咒。同时李斯特之所以选择以《神曲》为题材来创作音乐,也是和他个人经历有关,他虽然是音乐天才,但是比常人更能感受到人性罪恶,更渴望通过“地狱”来展示人类的恶性。
这样的气氛和但丁在《地狱》中的描写如出一辙,但丁笔下的灵魂在地狱中无休止地遭受着暴风雨的洗礼,遭受痛苦的鞭打,这些灵魂哀号不断,尖叫声、呻吟声此起彼伏,毁灭的灾难让这些灵魂面临绝望。
二、人性主题———人
爱、温顺和宽恕是《炼狱》篇中但丁所要表达的文学主题。因此一改《地狱》中的压抑气氛,代之以祥和、宁静的感觉。
在《但丁奏鸣曲》中也同样出现了人性的彷徨,欣赏这段乐曲的时候,人们有理由相信,李斯特创作这首乐曲不光是在读完《神曲》之后,表达但丁书里面描写的悲伤、淫乱、厌恶、傲慢等地狱的情形。
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作曲家心中,早就存在着与但丁相同的感受,于是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思想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构成了乐曲的精神内涵。
乐曲表达了人性复杂的一面,也是作者本人多面性和丰富生活阅历的写照,是对李斯特自己性格中存在的“魔性”、“神性”和“动摇性”的概况总结。
灵魂在炼狱中进行忏悔,接受洗礼后成功获得重生。但是洗礼的过程让人痛苦不堪。这个过程包括悔悟———洗刷罪恶———等待判决———获得重生。
期间人们始终要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做出选择,相同的主题出现在了《但丁奏鸣曲》的第二部分中,生动细致地表现了人类情感的“动摇性”。这个主题从两方面来得到了表达:
(一)忏悔中的动摇彷徨
123—134小节中乐谱从八度的高音奏出了半音旋律,好像是描述了保罗和弗朗齐丝卡相恋时的悲惨过程。通过半音线条和递进式的乐句来传意,凄楚动人,如泣如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这对恋人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但是他们的行为有悖于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向神明的忏悔和爱情的诱惑的矛盾,让他们痛苦不堪,使得他们在无奈中挣扎,这和李斯特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如出一辙。他在年轻的时候,深爱过漂亮的玛丽·德·阿古,但是与这位女士的结合与当时的世俗观念有着巨大的反差,这个矛盾成为了作曲家最大的心结,这种心情在273—288小节中有了充分的体现。
(二)得到解脱时的重生
“欲望之火”的不断燃烧在166—183小节中反复出现,这段乐谱的旋律逐步加快,同时交叉着强烈的节奏,就像是被内心的欲求和矛盾痛苦折磨着的人们,急于找到一种解脱。
人们此时的欲望并非源于魔鬼的引诱,而是人本身有着强烈的愿望,对于人性解放和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这与但丁的文学思想完全相符。
这时候的内心矛盾与痛苦挣扎不是痛苦的忏悔,而是对于摆脱痛苦、获得新生的强烈渴望。
同时人们又被新的痛苦所折磨———急于得到解脱却又不敢接受被解脱的事实。李斯特使用了“递进式”的表达手法,来表现人们此时的状态,递进式具体表现为A大调—B大调—D大调。
三、上帝主题———神
但丁在《天国》篇主要描写了天堂的静谧和谐,圣徒们在天国里可以安享和平宁静。天国里面没有罪恶,所以没有苦难。
居于天堂的灵魂,按照他们在凡尘建立的功绩来划分等级,接受到不同的上帝的光辉,以此来瞻仰上帝的圣容。对天国的描写使用了象征的手法,李斯特在《但丁奏鸣曲》中使用了相同的手法。
之所以可以把《神曲》叫做“喜剧”,原因有二,首先是采用了通俗的写法,普通文化水平的人能够全面理解其内容。其次是因为作品以《地狱》开始,以《天国》结束,预示着人们经历过苦难后,就能摆脱世俗的烦扰,争取到天堂的幸福生活。这样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人们为进入理想的天国而奋斗。
对于天国幸福生活的隐喻出现在了《但丁奏鸣曲》的第三部分,李斯特与玛丽·德·阿古的恋情发生在1834—1845年之间,她是李斯特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女人,是他的精神导师,也是他的第一位恋人。相恋过程由诸多的情节和插曲构成。
但丁的爱情是浪漫的,同时又进行了“神”化的处理,他心中的贝雅特里齐是神和智慧的集合体,能够拯救诗人的灵魂,给他带来快乐,拯救他摆脱尘世的痛苦,引领他来到上帝面前享受神的恩赐。李斯特把玛丽·德·阿古当作了自己的贝雅特里齐,在信中有过这样的表白:玛丽,玛丽,来拥抱我吧,用您的爱来拯救我的灵魂。
反映在音乐中,就是对“神性”的歌颂,在290—299、300—305和306—317小节中高声部再次出现,D大调演奏出光明和美好,轻柔的声音吟唱出李斯特对于上帝恩赐的虔诚感谢。306—317小节又一次出现的大三和弦凸显了“神性”的主题,表达了李斯特对心中那个爱情“上帝”的崇敬与颂扬。
四、魔性之人与神性之人
综合来看,无论是《神曲》还是李斯特的音乐,都是在人的身上去挖掘一个重要的矛盾———魔性和神性。
在乐谱182—189小节中,关于地狱的主题又重新出现,但是与之前所要表达的内涵不同,不是描写地狱的环境,而是来揭示人性中罪恶的一面———魔性。
魔性并不会存在于表面,而是被深埋在心底,因此充满了神秘性和隐蔽性。作者采用了低音的演奏,避免了狂躁和张扬,让魔性在极弱的pp音中被表达出来。
魔性的发展方式和人身上的其他感情不同,只有受到魔鬼的诱惑之后才会膨胀起来,摆脱教义的束缚,人因此会变得亢奋,音乐的节奏由低变高,用十六分音符表达了面对引诱所表现出的极度不安。
低声部间隔出现,衬托出人们内心因找不到正确方向而遭受撕扯的强烈情绪。引起这种内在情绪变化的不仅仅是外在的恶魔的诱惑,更重要的是有内心世界中的魔性在作祟。
对于人性的赞美使用了F大调,作者使用了赞美诗般的乐句,描写了人们面对上帝的召唤,所表现出的内心的宁静、幸福感和对上帝的无限崇敬。上帝给人们带来了获得永久幸福的希望。
利用F大调来歌颂人性也被李斯特运用到了其他的宗教主题作品中。此处,高尚的人类情感被完美地演绎出来,但丁钟爱着贝雅特里齐,把一生的爱都献给了她,在但丁眼里,贝雅特里齐就是上帝的召唤,是上帝派到人间来启动灵魂的天使。
而玛丽·德·阿古同样是李斯特眼中的天使,乔治·桑曾经描写过李斯特对爱的痴迷:有了爱两个人可以融合在天堂里,在任何地方无论是圣徒还是罪人,都能感受到这样的爱。很明显,李斯特在《神曲》中找到了另外一个玛丽·德·阿古,并用平和的音乐表达了人类的美好情感。
从人性的赞美中可以感受到,“炼狱”是一篇唯美的乐章,有小夜曲的风格,也如同田园牧歌。圆号、木管交织成的柔和旋律,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山顶去感受那里的点点星光。最后女生合唱部分让人们感觉到了情感的升华,在弦乐的配合下有了一种飞升的感觉。
版权所有 © 中世采文化发展集团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建议使用1920X1080分辨率浏览本站
Copyright © 2001-2025 www.dcfs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